庆阳市教育局门户网站
 旧版浏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教育资讯政策法规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教育专题招生考试教育科研教育文苑图说教育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教育论坛>>正文
  

庆阳一中新课改六年回眸

2016年04月14日 15:31 庆阳一中学术委员会 点击:[ ]

2010年9月,酝酿已久的全省高中新课改扬帆起航。在市委、市政府及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作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及50所省级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之一,庆阳一中满怀信心,以全新的使命担当,跻身于百舸争进的先行者行列。远处,是广东、山东、宁夏等省区探路的痕迹;手边,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心里,交织着期待、兴奋和疑问。国际视野,国家意志,政府行为降落在一所具体的学校身上,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图式?

回首新课改六年来的历程,山重水复,峰回路转,一中人无不感慨万端。2010年,我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样本校”;3月18日,庆阳市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研讨会暨中学校长论坛在我校举行;9月10日,隆重举行庆阳一中建校70华诞庆典。

2011年4月18日,西北师大龚大洁教授带领专家组来我校进行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督查调研;4月27日,我校派出30人前往银川第二十四中进行新课改学习交流;5月7日,台北市立南湖高中校长谢应裕率团来校缔结友好学校;9月10日,市政府在我校隆重举行庆阳一中搬迁暨第27个教师节庆祝大会;9月11日,陇东报以《新课改下的自我嬗变》---庆阳一中开展“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纪实为题进行了报道;9月21日,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孙茁校长来我校作学术报告;11月2日,国家教育督导团在我市评估验收“两基”工作期间,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甘肃省副省长郝远,在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强的陪同下,调研并指导我校新课改工作;12月19日,我校承办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长论坛。

2012年5月,全市示范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督导对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6月下旬,台湾辅仁大学博士、台北市立南湖高中王慧茹女士到我校访学一个月,给高三学生作《论语》研习指导;9月10日,原市委书记夏红民、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克军冒雨专程看望慰问我校优秀教师;10月,省政府副秘书长俞建宁、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来我校视察工作;10月29-30日,全市课改现场推进会高中分会在我校举办。

2013年5月9日,省教育厅师范处副处长陆平率新课改调研组来我校调研;9月5日,原省长助理、市委书记夏红民到我校调研城区教育布局,并看望慰问教职工;9月28日,庆阳市高考备考校际研讨会顺利召开;11月29日,教育部基教一司司长王定华来校调研新课改工作。

2014年我校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课程多样化特色实验学校;1月下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正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普生先后来我校看望慰问优秀教师;3月19日,陇东学院化学学科基地“协同备课”启动会在我校召开;5月,举办著名英语教育家李阳先生励志报告会;9月15日庆阳市联校高考备考会在我校召开;9月10日,市委书记栾克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贠建明到我校参加第31个教师节座谈会;9月28日市委书记栾克军、辛刚国副市长来校调研。

2015年5月29日,我校校本教研课题组部分老师赴陇南一中考察交流;9月10日,市委书记栾克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贠建民,在市教育局局长李晓岩及相关部门领导陪同下到我校调研、慰问教师;11月24日,临夏教育考察团一行22人在临夏州教育局局长王建军、副局长贠海军带领下,来我校考察交流学习;12月,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德育工作示范校和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校。

2016年3月1日,甘肃日报以《让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里发芽》------庆阳一中改革教育教学理念纪实为题对我校新课改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整装起步: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1.课改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公布,2004年秋季,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个省(自治区)率先进行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2005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和天津5个省(直辖市)进入实验。之后,其它省(市、区)陆续进入实验。一场融合新理念、新政策、充分尊重各个省市选择的新课改在全国渐次铺开。八风徐来,不能不在后行者的春池中激起涟漪。“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庆阳一中是一片包容的沃土,也是一块思想的高地。当他省实验开始的时候,当经过初中课改洗礼的新生源进入校园的时候,这里,探求的触角,已经悄悄伸向发展的前沿,这里,管理层的关注,已经充满了对未来的谋划,这里,课堂的变化也悄然涌动。

2.校长是课改大船的舵手。在一场充满挑战的远征即将来临之时,主帅的运筹帷幄和指挥若定是整个团队的信心之魂。2008年窦兴文校长参加由教育部、中宣部、民委组织的赴天津二南开3个月的挂职锻炼,以副校长的身份,全程参与挂职学校的日常管理,“贴身”学习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潜心研究该校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其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窦校长以一本亲手编写的《庆阳一中新课程改革学习手册》,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所在学校进行了凌空对接,庆阳一中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新课改中乘风破浪,在这本书中已经有了宏大的雏形。同时,人们也能从这里找到新课改在一中实施的多方借鉴和理论支撑。

3.教师队伍中不乏勇于创新的人。课改的春风使教师中的先知先觉者们看到了破茧重生的机遇。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始主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自留地”上率先尝试和实践,脱小平、张可锋、梁平、路长庆、曹占奇、刘永杰、姜齐政、韩巧芳、黎峰、李亚洲等一批名师开始在课堂上尝试渗透高中新课改的理念和做法,他们以自觉的职业使命感,为学校新课改的开启和实施探索着具有个人风格意义的方法和策略。

用典型引路,是一项工作推进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学校依照《庆阳一中教师专业发展“3358”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和《庆阳一中“3358”名师工程实施办法》,评出三名庆阳一中名师,五名庆阳一中首席教师,八名庆阳一中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组成一支课改探路突击队。又成立了9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梁平、张可锋、黎旭东、许昱、姜齐政、刘永杰、曹占奇、郭会玲、黎峰“名师工作室”,其中,张可锋为省级陇原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梁平为庆阳市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这些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备课组互研、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等活动,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课改的旗帜下,聚拢在名师的周围,形成了庆阳一中新课改分科突进,组团发展的格局。

4.学生是新事物最敏锐的接受者。学生处在青春期,活泼、开朗,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他们对新生事物先天具有非凡的敏锐性。新课改的落角点是发展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是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者和受益者的一项重大工程。因而解放学生,增加课改的内驱力成为课改成功的关键。

释放发展活力,解放学生手脑,注重内涵,构建特色,让庆阳一中所拥有的资源禀赋释放出应有的能量;①功夫在课外。在一定意义上,课改就是弥补庆阳一中学生短缺的东西。德育主题活动月,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义务劳动、慰问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学生、为灾区捐款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促成了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和感恩、团结、合作、友爱等优良品质的形成,成为培养全面、个性、健康、阳光一中人的实践载体和广阔舞台。②课程为学生量身打造。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只有多样化的课程才能承载这一使命。学生在学校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以课程来实现,德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探究类课程、视野类课程、人文类课程涵盖了学生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维度。学校紧紧扭住课程这一教育的核心,让多样化、选择性、校本化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用课程多样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成为一中人的共识。③定力来源于自信。对于学生来说,学懂了才有底气,做过了就有了信心。2013届高考复习即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学校请来台湾辅仁大学博士王慧茹女士为学生作国学辅导,高考兵临城下,时间争分夺秒,就在大家非常担心的情况下,两个尖子班的同学连续用去二十几个晚自习,聆听王博士的国学讲座,神情坦然,津津有味,这辅导内容与高考并无关联,但学生们说,机会难得,终生受益。

二、背负压力:寻找稳妥实切的登高路径

1.开展全校讨论,走出迷雾。课改这场无硝烟的战役必须有全体一中人的统一共识,从理念的更新到具体的做法,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学校召开了不同层次的会议,包括50余次校办会、年级会、教研组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新课程专题研讨会,广泛宣传,集思广益,全校一盘棋,打点突围,力争走出新课改的庆阳一中路径。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新课改这样的外在的推动,也需要对内部潜力的深入挖掘,更要有安全稳妥的策略保证。

2.降低高考风险,新旧并行。作为陇东一所名校,高考大户,它承载着庆阳市委、政府及人民的热切期盼和厚望,一直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是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指挥棒。这次自上而下的新课改能否确保高考质量和数量不下滑,从校级层面到教师都没有底。改不改?怎样改?出路在哪里?必须寻找到一条稳妥可行的新课改登高路径。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庆阳一中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优越的传统优势,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都在全市处在领头羊的地位。新课改既是成就学校的机遇,更是挑战,也是学校转型发展必须逾越的坎。不让高考成绩下滑,只有在对学校优良传统继承的基础上,揉合新政,扬弃传统,把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渗透在高考备考中,学校才可以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走好改与不改的平衡木,考验的是教师的毅力、智慧和决心。

3.健全完善制度,体现稳妥。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此,学校适时出台了《庆阳一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庆阳一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明晰了我校新课程实施的步骤和路径,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守。一是成立了由中层以上干部、教师代表35人参加的校务委员会,涉及学校发展与课改的重大事项皆由校务委员会来决定;二是成立了由陇原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32人组成的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学术活动有关的规划、校级名师的评选、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等,均由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制度在先,不怕越界,有组织支持,风险共担,教师才能凝心聚力,放心大胆地去做。

4.坚持培训先行,扭住关键。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主体在学生,要让教师的专业得到长足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更要让学校的特色更为突出。所以,培训教师,激发学生的潜能就成了课改强有力的抓手。学校先后组织132名教师赴北师大参加高端培训,14名骨干教师赴大连、华东师大、华南师大参加全国中小学“促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2014年,149名教师参加甘肃省远程研修培训,有320人次参加了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类专业培训。先后与天津二南开、天津二十一中开展“新课程实验交流研讨”活动;与台北市立南湖高级中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学关系,2012年邀请王慧茹博士来校举办“国学经典专题讲座”一个月。2014-2015年又三次组织40余名校级重点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赴陇南一中、江苏南菁中学、厦门等地学习交流。从2013年开始至今,学校利用暑假继续教育时间,组织20余名教育名师、高等学校专家、教授为教师举办了20余场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的专题讲座。六年来,全校共有800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培训。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教师专业深层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触动、激励和提高作用。同时,利用军训、班级主题教育等活动,开展对新入职教师、高一学生及家长的全方位课改培训,确保课改理念落地生根,这些活动得到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聚焦校本:课改是一所学校软实力的重新发现

1.传统是课改的起跳点。我校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达98%以上,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勤奋苦干,任劳任怨的省市级教育教学骨干和名师,也为社会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他们是庆阳一中靓丽的名片,也是庆阳一中作为陇上名校的人脉基础。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应简单地否定传统的根基,而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引领。新课改是对传统的续接、扬弃、补充、整合和发展,而不是割断传统否定过去。所以,我们坚持从优秀的一中传统文化出发,从制度管理转向以文化人,以课题研究的新思维对学校文化予以反思和重构,重新定位新课改背景下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力军,以优质的生源为基础,让课改之帆高高扬起,让课改的大船载着学生驶向素质教育成功的彼岸。

2.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让终身学习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批判与创新是本次新课改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改的主要指向。因此,必须抓住课程这一教育活动的核心,让学生在学校的所有生命活动皆以课程来统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要素,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地方课程的特色化和校本课程的适切性是新课改的关键。六年来,我们将重心放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调动本校教师,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发了德育类、社科类、人文类、探究类、理解类、实践类等250余门涵盖学生个别需求的个性化课程,课程在教育发展进步中的要素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3.学生是课改的宝贵资源。“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新课改的立足点,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学生理所当然成为课改的最主要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首先,要重新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能进入庆阳一中学习的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且有着很大的潜质,学生不满足在学校被“灌”,不甘于成为考试机器。教师也必须明白,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出来的。其次,要解放学生,信任学生。正是因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状况,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受限,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有担当,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再次,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尤其要提倡学生间的相互欣赏,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友好竞争。最后,要给学生做好服务,甘做人梯,要能培养出比老师更强大、更优秀的学生。要让教师的爱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中,让学生青春绽放,让快乐充盈校园。通过课改实践体验,一中教师们说,只有当学生有兴趣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只有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时候,只有当学生发现知识对个人的意义的时候,只有当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的时候,只有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的时候,他们才能学得更好,学得最好。

4.教师是课改的中坚力量。教师作为课改的课堂实践者,是学校、家长、社会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只有教师发挥出了职业的忠诚和专业的力量,与学生建立起踏实而富有效率的学习共同体,新课改才不是一句空话。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课改要体现国家意志,必须依赖教师的支持。面对铺天盖地、隐约含有指责教师的宣传,从职业的特性上讲,教师很反感一刀切的做法,他们会用沉默去捍卫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庆阳一中是一所老校,有众多名师,这里每一位师者对教育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因此,首先必须用信任点燃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充分依靠教师,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性和话语权。其次,用学习充电的方式让教师摆脱能力恐慌。不必去跟风,但必须去学习。为了加大学习力度,学校为教师每人购买5本书,由教师自行选择,并且为愿意阅读的教师每年订阅《人民教育》,由青年教师牵头成立的立达读书社,学校每年订5000多元的书报供教师自行阅读。有付出,就有收获。课改几年,教师的收获是丰富而多元的。老教师因为带出了高徒而自豪,骨干教师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青年教师超越了过去论资排队的束缚,将自己年轻的精力和亲和力优势发挥了出来。庆阳一中在课改中,每个人都有获得感,教师的职业活动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断增强。

四、打点突围:三项活动提振师生信心

从校级层面到教师到学生都对课改有了统一的认识,课改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一中人已经认识到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改才能更好地盘活学校的资源,让高考成绩更加辉煌。但改的路径和切入点却体现出一中人的智慧和匠心。

1.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有效推动了特色学校创建进程。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改变从教师自身开始,让教师从课程的被动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我校师资力量雄厚,一批名师恰恰具备研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激发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潜能和创新热情,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改变体现在资源意识的强化上。学校出台了《庆阳一中校本课程整体规划》、《庆阳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从2009年推出,至今已开办40多次的“名师讲坛”,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了实验平台。学校在调动全校资源开好开全必修Ⅰ、选修Ⅰ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上。一是制定《庆阳一中校本课程开发开设方案》,征集教师课程开发信息、确立课程范围,下发选课指南、指导学生选课,制定校本课程课表、组织教学班。以在高一学生中推行“学分制”为契机,学校教研室广泛宣传,从学生中征询学习需求,教师认真准备,学校层层遴选,经过六年多时间的实践,一个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超市在我校已基本形成。二是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我校与陇东学院、庆阳石化公司、市委党校、南梁纪念馆、北石窟文管所、庆阳气象局、民协、美协、书协、科协、陇剧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16名校外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如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金香莲开设的《剪纸》;刺绣大师惠锡敏开设的《刺绣》;市气象局副局长、气象工程师吴爱敏开设的《气象与生活》;省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李建祥,中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协副主席孙亚利合力开设的《书法入门》;陇东学院教授姚志龙开设的《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著名版画家任志忠开设的《版画入门》;中书协会员黄风贤开设的《篆刻入门》;庆阳画院副院长朱轩麟开设的《中国山水画》;庆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进开设的《花鸟画》;庆阳市科协科技专家刘书虎、全国科技创新辅导优秀教师、肖金中学高级教师惠浩川开设的《科技创新与创新思维》;庆化高级工程师罗贯伟、丑连学、李正有共同开设的《石油资源炼化与生活》;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小荣开设的《法律离我们有多远》以及北石窟文管所所长吴正科指导的《庆阳北石窟历史文化巡迹》等。

改变体现在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上。六年来,共为学生开设开发196门课程,共2350课次,成熟的课程达到96门,精品课程10门。课程的多样化改变了学生 “万人一书”的现状,学生在选课中学会了规划、选择、决策和分享,生发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学生内驱力。同时,课程建设的多样化、选择性和校本化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获得了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

2.学生研究性学习拓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力。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新的学习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为了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层次和水平,学校制定了《庆阳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研究性学习没有游离于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之外,相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先进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科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发酵,使校园生活因选择而变的更加适切、更加紧张而有序。学校组织实施的2010、2011、2012、2013及2014级、2015级六个年级计18批共2638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鉴定及学分认定。每批有15个研究性学习重点课题集中开题,陇东学院闫淳冰、高岩、张希彪等专家教授多次应邀进行现场指导。学校教研室分别编印了各级《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荟萃》6册。对于重点课题和成果突出的课题进行奖励和推介。

3.社团活动让学生个性化成才的梦想在校园发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阳光、快乐、包容、向上的品质逐步形成。人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社团活动作为极具独特魅力的学生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为了建立健全社团的组织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出台了《庆阳一中社团活动指导意见》,由学生会负责管理和考核,专任教师担任指导员,由学生选择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学校致力于学生社团活动、军训、远足等课程化管理和引导。全校25个学生社团,涉及文学艺术、体育音乐、语言动漫、学科探索、摄影、棋艺等多个领域。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女子篮球社,在2015年举办的全市第九届“希望杯”篮球赛中勇夺冠军。由学生主笔的校园四季主题写作《春之华》、《夏之梦》、《秋之获》《冬之思》,由学生主办的级报《起步》、《跨越》、《腾飞》及《迅跑》《集结号》等,由学生策划组织拍摄的校园生活专题片《追梦年华》等都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与实力。一年一度的军训、远足活动和红色南梁行是历练学生意志、成熟学生心智的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

五、试水课堂:三个阶段构想水落石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改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而课程改革的归宿是课堂,再好的课程都要在课堂里去生根发芽,不触及课堂的改革只能是隔靴搔痒。在怀疑中思考,在迷茫中探索,在反复中修正,在实践中前行。多年形成的满堂灌的教学生态根深蒂固,短期内求得较大突破非一役之功,我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一道道攻克难关,一步步进入课改深水区。

1.制度先行,有法可守。课改初期,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制定了《庆阳一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和《庆阳一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办法》。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转变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改目标。提出了“理念渗透,形式达标;模式多样,形神兼备;校本特色,魅力课堂”三步走的发展策略,逐步打开束缚课堂的桎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第一阶段(2009-2012)以“3520”课堂刚性时间分配要求为准绳,强力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杜绝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第二阶段(2013-2014)以“九段达标” 为促动手段,全力构建“形神兼备,模式多样”的庆阳一中课堂教学生态;第三阶段(2015-)以 “校本特色,魅力课堂”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依托,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魅力课堂”专题教学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多方探索和大胆创新,推出了优秀案例50多个,优质课堂100多人次。

2.反弹琵琶,听弦外音。传统教学中,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功底扎实,深受学生欢迎,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他们已有的思想、理念、手段、方法很容易形成固定套路,致使接受新事物比较迟缓。而青年教师虽无多少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却有着一腔热情,充满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我们找准定位,从青年教师抓起,鼓励他们先期尝试和实践。一是重新修订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每学期初召开青年教师新课改岗前培训会,每年进行一次青年教师能力纸笔测试,动态跟踪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通过签订师徒结对培养协议书和名师工作室团队培养,夯实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的基础,通过开展备课组互研、听评课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讲课(对外示范课)、课题研究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施教能力。二是落实教学常规,严格考勤制度,优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辅导训练、检测备考等环节,确保教学安全,落实《听(评)课制度》,促进课堂教学生态不断优化。以视屏查课、实地查课、教务处随机抽查三个途径进行考勤。每学期教务处安排研究课30节,魅力评选课、尖子班调研课、推门课等共计60多节,安排示范课,调研课,还有高考备考观摩课,计100余节,以听课、评课、磨课来促使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三是落实《英语、数学学科提质发展计划》,打造数学、英语两个优势学科;落实《语文学科提质发展计划》,补齐短板,打造三大学科优化升级版。四是开展区域联校教研及备课组互研活动,每年教务处、教研室组织与市内兄弟学校开展四次同课异构活动和四次区域教研活动,落实集体备课,提高互研效率;开展校内外课堂教学交流、比赛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五是落实《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创建魅力课堂活动的指导意见》,开展“魅力课堂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利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王博、高立老师的课堂实录被评为省级一等奖,高立同时获国家级二等奖。六是落实《高考奖励办法》,《学业水平考试奖励办法》,提高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备考效率和教学成绩,确保高考名校人数、全省前100名人数、全市前10名人数、一本、二本上线人数稳步提升。

3.生态优化,美美与共。新课改之后的一中课堂,不仅成就了学生,更助推着教师的成长。目标明确,时空扩大,生态变化,效率提高,模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构成了庆阳一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组何亚业组长主动请缨赴镇原二中支教,传经送宝,被评为甘肃省三区支教先进个人,语文组人员梯次合理,个人风格鲜明。数学组组长、特级教师脱小平、陇原名师张可锋、校级名师许昱、省先进工作者路长庆等带动邓璇、彭扬帆、任聪丽、安峥贤、任淑萍、李国燕等多名青年教师成为教学和班级管理骨干。陇原名师、庆阳市英语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梁平以省级项目为载体,带领张娜、李京曼、孙海鹏、董元琴、魏丽娟等既能站得住讲坛,又能参与课题研究。“甘肃省普通高中英语课改实验基地”研究人员校内外达30多人,课题组特邀陇东学院杜正学教授领衔,对孟坝中学、三岔中学、宁县二中、陇东中学、长庆一中、庆阳六中等六校进行新课改调研。物理组长、校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姜齐政牵头开发开设《物理探究实验》校本课程。化学组长张国栋、省级骨干教师刘永杰、冯继仁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奥赛多名获奖,开发开设《化学探究实验》校本课程;特级教师曹占奇带领团队开展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研究,结题并获一等奖。生物组长、省级教学能手韩巧芳、邢明庆、马永智、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郭会玲指导学生参加生物竞赛,二十余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他们为学生开设《生物探究性实验》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生物素养。政治组长陈治红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课堂使教师更有用武之地。历史组长杨文华认为新课改让历史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反思者,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在矫正中不断成长。地理组长高小龙说新课改让地理课程添上了腾飞的翅膀,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外部广阔世界这一“无字的书”。体艺组长谢万恩说新课改增强了体育教师的集体归属感,让体育教师重新评估自己,调整态度,使自己的专业特长服从并协调于体育新课改的需要。技术组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省技术课程核心组成员黎峰带领全组主动出击,开发校本课程,参加教学竞赛,一个五人小组,人人出彩,让老师们刮目相看。

六、找回自我:四项研究支撑内涵转型

课改在持续深入,问题在不断出现,不思考就会在高原状态徘徊。有了一个轮回三年的课堂实践,课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压力、被动的应付。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文化建设、学生的德育主题教育、校本课程的精品化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些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每个一中人的面前,它们成为制约学校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制约瓶颈。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高考抓高考。高度增加、视觉转变之后,一中人对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得更清,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也更理性。找回自我,凤凰涅槃,内涵推进成为一中人的共识。我们坚持“学术引领,课题带动”的指导思想,让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的途径来支撑学校发展转型。一是适时成立了由陇原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35人组成的“庆阳一中学术委员会”,通过了《庆阳一中校本课题管理办法》,明确了校本教研的管理思路和方向。二是成立了《学校文化反思与重构研究》、《学生品德教育主题“五化”行动研究》、《庆阳一中校本课程多样性、精品化特色学校创建行动研究》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行动研究》四个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出了详尽的研究方案,聘请西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刘旭东教授、陇南一中校长、许帮兴博士、陇东学院高岩教授及杨晓奇博士进行开题指导和校本教研专题辅导讲座,对课题研究成员进行了面对面、手把手的专业培训。同时派出课题研究骨干50余人次到陇南一中、银川24中、江苏南菁中学及厦门学习取经。目前,这四个校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分别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推动了学校文化建构、学生品德教育的开展、校本课程多样性、精品化的实施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由此,学校进入了以问题即课题,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新常态。

七、面向社会:联手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家长参与,实现智力支撑下的家校互动。家长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一极,没有家长深入持久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一是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年级组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庆阳一中家长委员会章程》,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让家长对学校的新课改理念和做法有知情权和话语权,身在校外,心在校中,通过家长有效延伸学校教育的触角;二是挖掘家长资源支持学校实现校本课程多样化。在学生家长中征集课程,即动员家长为学生开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生命发展的校本课程或讲座,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健康形成有很强的感染力。目前已经成熟的有《心理咨询与辅导》郭丽娟(司法局律师)、《人体解剖学》方永军(陇东学院岐伯医学院副教授)、《古代庆阳籍思想家王符、傅玄研究》刘治立(陇东学院教授)、《参观几何模型及地质地貌模型》王清泉(陇东学院副研究员)、《弟子规》王晓芳(庆阳林校讲师)、《有趣的数学》田芳(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人学外语方法谈》李军(陇东学院国际交流处)、《视觉思维》令晓君(陇东学院副教授)、《书法》慕生宬(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运动中的自我保护》王福杰(陇东学院副教授)等多门来自家长的课程,以“一中大讲堂”、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设,在走班上课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学会选择、审视,学会发现、分工、合作、探究和规划。学生的脸上多了笑容,行为中多了谦让,懂得了规矩,更重要的是他们阳光了,快乐了。当他们高中毕业继续升学,或直接走向社会时,已经初步具备了“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八、曙光初见:点数收获走上发展快车道

1.教学形式多样,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校本课程具有不同于国家课程的特质,即课程的开设者是主动承担为学生开设其所特长的课程内容,开设者积极性高,自主性强,教学准备扎实,授课很认真。从课题征集、内容准备、课堂实施、自我评价到学生的选课、上课、作业及考核评分等都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和要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实践主导型、探究实验型、参观反思型、学习表演型、学术讲座型等等,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同步推进、互相学习的课改理念。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课程是情有独钟,能够积极愉悦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

2.走班上课推开,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规划。校本课程之所以深受学生的热忱欢迎,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完全实行走班上课。真正形成了以兴趣为主导的课程实施机制,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课,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被激活,学生获得了比行政班上课更多的体验和收益,自主选择、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家长反响强烈,社会关注度高。

3.课程资源扩大,实施主体从校内扩展到校外。由于学生的需求极其丰富,校内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发展的学生需求,我们随将视野放宽、放远,充分利用家长、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优质资源,开更多的课,让更多不同的人来开。开发的宗旨以学生满意为最主要的价值体现,能够促进学生某个方面发展的即为好课程。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教师。学生通过制作、演讲、表演、手工、学习报告及总结等展示学习成果。评价既关注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启示,也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动,更看重对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意义。同时,多元化的评价又促进了课程的多层次和高质量开发,目前,每批课程能够开出27门精品课程,另有30余门课程作为储备课程。

4.教师角色变化,教师收获了职业幸福感。丰富多彩的课程也让教师分享着学生个性发展的红利。曾经在课改伊始迷茫、纠结、痛苦,甚至反对的部分教师现在成了课程建设的铁杆支持者,历经学习、历练和成长,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名师。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把给学生开设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荣耀和追求。同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学生更有礼貌、更守纪律。场地变了、人员变了,但开课时段秩序井然。学生收获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更有创意、更有表现力,特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更有主见,更加优雅自信。

5.德育课程升级,学生在多路径实践中健全品格。创新学生德育活动模式,使德育教育课程化。2014年以来,我校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以《庆阳一中学生德育主题“五化”行动研究》课题为载体,总结以往成功经验,打开德育工作与社会的通道,吸引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德育研究,提出了“博雅经致”的核心理念和主题多样化、管理课程化、活动系列化、时空社会化和目标生成化的实施策略。庆阳市委党校王小荣开设的《法律离我们有多远》等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德育的科学内涵,成为我校德育精品课程的典范。德育课程化管理的尝试,增加了我校校本课程一个新的维度,既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又使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更加完整、覆盖面更广,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学生德育活动的课程内容更加明晰。高一年级的“远足活动”,高二年级的“红色南梁行”以及高三年级的励志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精彩篇章和规定项目。通过课程实施,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践行等方面获得不同于以往的收获,学校德育不再是简单的监督和说教。

6.课堂生态改变,学业水平大幅提升。课程建设的多样性、选择性和校本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盘活了心智资源,极大地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课堂上的学生更加阳光,思想更加灵敏,时时闪现出理性之美、心灵之美、创新之美。校本课程促动了学科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和效益的提高,完善并优化了学校的课程生态,新课改不仅没有影响高考,反而促使我校的高考成绩不断提升,一年一个台阶。一本上线率从2011年的28%,2012年的37.1%,2013年的44.1%,2014年达52%,到2015年的60.17%;二本上线率从2011年的53.4%,2012年的66.2%,2013年的78.1%,2014达81%,到2015年的85.52%。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中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名共有6人,前50名共有16人,前100名共有30人,有24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2013年高考中姚渊同学以668分的成绩名列全省理科第二名,2014年高考中郭恒同学以687分的成绩名列全省理科第一名。2013届、2014届、2015届学生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分别有2人获国家优秀奖,23人获省一等奖,25人获省二等奖。

九、展望未来:新的挑战熔铸发展特色

回顾六年来的课改历程,学校始终以《纲要》为指导,始终以发展人,成就人,成就学校,满足全市人民的期盼和厚望为宗旨,秉持继承、探索、整合、提升的发展理念,以“学术引领、课题带动”为抓手,积极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发展的新常态。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形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机制,较为全面地优化了人才成长环境,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认为在诸多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一要继续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原理,学校的发展理念必须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新的诉求和表达,加之本市周边兄弟学校的质量较大提升,倒逼处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军地位的庆阳一中必须有新的突破,要通过对校训、校风、教风等重新审视和能量注入,引领学校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二要充分认识新课改对学校来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方面虽取得了成绩,但是精品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和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参与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要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大班课堂教学的现状,争取方法更活,效果更佳;四要扩大校本教研教师的参与面,强化组织效应和成果分享;五要进一步挖掘学生德育主题教育资源,明晰德育主线,把立德树人贯穿学生三年高中生活的始终。

时代在进步,事业在发展,学生在成长,故事在上演——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要事桩桩,不胜枚举。课改六年,六届学生,三届已经毕业,他们身上打上了母校爱与责任的烙印。课改的风情雨露,滋润了学生,也洗礼了教师。

回眸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如既往地用慈爱呵护学生,用赤诚捍卫真理,用智慧孕育未来,用真诚开启心灵。让我们依然怀揣理想,用自己的双手默默耕耘,让花更芬芳,让果更甜蜜!

上一条:对庆阳一中办学特点的回顾及办学理念的建议 下一条:人人可教 皆可成材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文章
  主 办:庆阳市教育局 承 办:庆阳市电化教育中心    网站地图
地址:甘肃西峰 电话:0934-8680276 传真:0934-868027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4000124号-1